作者:刘良坤来源: 阅读次数:次 日期:2024年06月20日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和色彩规律,在绣布上刺缀运针,以绣线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的艺术美术品。
我们所说的苗绣,特指手工苗族刺绣,不包括机制苗绣。
苗族虽然没有属于自己的原生文字,却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原生态艺术——刺绣文化,它几乎是能够与文字并驾齐驱的文化传承手段。苗族刺绣是苗族妇女的一项个体创作活动,在改革开放以前,苗绣技艺的传承体系没有被打破,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苗族妇女们,人人能绩麻,个个会绣花,如此庞大的创作群体,这在民间工艺品制作中是极为罕见的。苗族妇女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将民族特有的文化信息符号,绣在各种不同的绣片上,并把古老的传统、未来的憧憬,都融化在绣品的纹样中,使苗族刺绣图案得以起到记载传统文化的作用,子子孙孙通过苗绣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将其所包含的审美情趣和意念,作为程式化的文字符号,不断在民俗生活中得以传承。
由此可见,对苗族而言,刺绣当属最原始、最丰富、最深刻、最能完整再现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情感的有形载体。没有文字的苗族人不仅将歌谣当作“无字的信史”,世代口耳相传,更是将其民族特有的刺绣工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丰富了筠连苗族文化的厚重底蕴。
筠连苗族刺绣属于中国苗绣的一个支派,与盛行于云南文山、贵州黔东南、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刺绣不同,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是四川筠连苗族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独立存在,是盛行于筠连境内并具体表达筠连苗族同胞共同心理的一种独特刺绣。过去,筠连苗族刺绣之所以能在筠连长盛不衰,相较于其他刺绣,具有以下的特异性。
一、筠连苗绣是一部史诗
筠连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苗族刺绣,这是一个尚待考证的问题。据康熙、乾隆年间《筠连县志》记载,筠连县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有了苗族活动。据现居住于筠连苗族族谱,他们大多已传有是二代以上(温涛《筠连苗族史说》),同样说明在明末清初筠连已有大量的苗族定居了。而在苗族的实际生活中,无论他们的生活服饰,还是婚丧嫁娶的服饰和节日盛装,都离不开苗族刺绣。这证明在明末清初筠连就已经有了苗族刺绣,迄今至少已有600多年历史。所以,苗族刺绣和苗族是同时存在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筠连苗绣代表性传承人杨代蓉及其母亲手中挖掘出的筠连苗绣古图谱看,图案大多简洁明快,色彩艳丽。其头饰、腰带、胸围上的绣品,有许多细长线、小波浪和状似地图的图案。根据苗族故老相传,这些图案记述了他们曾经的发祥地,长期的迁徙史、战争史和发展史。如头套图饰波浪,表示了他们祖居黄河流域并向外拓展,长细线则表达了他们的祖先曾迁徙长江流域,状似地图的不规则表述了他们的祖先曾在何地发展,曾在何地发生战争,最后因战祸而不得不逃亡迁徙。这些信息暗藏于妇女服饰,以志不忘。以上种种,不但说明了筠连苗绣历史悠久,更是苗族迁徙发展的一部无声史诗。
二、筠连苗绣是一种文化心态
苗族的自源文字失传,无法从书籍中查证他们的文化传承。现实中苗族遥祭蚩尤、崇敬祖先、信奉自然,没有固定的图腾。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苗族一直是被封建统治者歧视,被战争扰害而被迫不断迁徙,避居深山的民族。因而血缘崇拜,敬祖先、信自然、拜山神、讲礼乐便成为他们的处世文化和内心信奉。苗族刺绣成品作为苗族妇女衣饰装饰和居家(床帐、箱柜)装饰品,自然而然地提现了他们的处世文化和信奉文化。
筠连苗绣作为中国苗绣中的独立存在,除了体现苗族厚重的历史迁徙发展和文化传承外,更加具体地体现了筠连苗族独特的处世文化和信奉文化。具体地看,筠连苗绣服饰图案简单粗犷、构图祥和、色彩夸张,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民族民俗性。
纵观筠连苗绣图案,无不处处体现吉祥。“喜鹊闹梅”“燕子双飞”“小鸟含花”“蝴蝶展翅”“芙蓉出水”“花团锦簇”等图案皆以小型动植物入图,构图自然和谐,形象生动流畅,色彩夸张,洋溢出一种独特祥和的艺术风格,比较集中地充分反映了筠连苗族的内心渴望和生活追求,是研究本地苗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花卉 筠连苗绣中的花卉均为奔腾的小花,无大花繁卉。因为小花在山中随处可见,俯拾即是,这是纯真实、纯自然的美,充分体现了筠连苗族信奉自然、不矫饰、易于满足的文化心态。
小鸟 筠连苗绣图案中的小鸟均为喜鹊、燕雀之类,无恶隼老雕,这样同样说明苗族文化心理中的小心忍让、厌恶争战、追求祥和、仇视狂怪的心态。
蝴蝶 与小花一样,蝴蝶是筠连苗绣中每绣必有的图案。因为蝴蝶轻盈较小,能在山水花草间自由飞翔,而颜色娇丽,易与人和自然亲和、易亲近。这充分体现了苗族文化心理中渴望自由、信奉自然、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三、筠连苗绣是一项高雅艺术
从表面看,筠连苗绣仿佛就是一类传统的手工技艺而已。而实际上,筠连苗绣在非遗项目类别中隶属于美术。从构图看,筠连苗绣简洁明快,自然和谐,素雅华贵,形象生动流畅,她既不是现实中小花小草,小鸟小雀、小叶牵藤的原样写实,也不是让人看不懂的抽象意向,而正是如中国画的大写意,忠实于生活而适度夸张。在色彩搭配上,大红大绿、大粉大紫,色彩夸张,热情奔放,艳丽极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是一种美术,更是一项高雅的民族文化艺术。
四、筠连苗绣是一个地域存在
筠连苗绣盛行于筠连县境内的苗族同胞中,主要集中在高坪、联合、团林三个苗族乡和蒿坝、巡司、沐爱、腾达镇等苗族人口相对聚居较多的地方,其手工苗绣成品广泛应用于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苗族妇女衣饰、裙饰、鞋饰、鞋垫和居家装饰及其他生活用品装饰,处处可见其简洁大方,质朴华贵。而与筠连毗邻的珙县、兴文,云南的威信、彝良,都有苗族聚居,都有苗族刺绣,或都从筠连学过,互相也有交融。但他们各自的苗绣风格和苗绣表达的意境却大不相同,针法不同、图谱不同、色彩对比不同,与筠连苗绣的文化内涵和朴雅华贵有很大的区别。
过去,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由于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熏陶,口传身教,世代相传,苗族女孩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姐姐和嫂嫂学绣花了。到了七八岁,她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或别人的衣裙上了,技艺水平较高。每每在苗族的重大节庆和苗家的婚丧嫁娶活动中盛装展示,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相互交流刺绣技艺。苗族妇女以掌握刺绣技艺,为艺术水准更精细、更高超的心灵手巧而自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时代的发展等多种原因,手工苗绣费时费心,在追求物质利益面前,经济回报失衡,青年人不愿学,会绣者寥寥无几,即将失传,作为一种民族技艺,处于高度濒危状态。
为了保护传承筠连苗族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筠连县的文化工作者们根据国家和省市要求,经过艰难的走访调研,普查挖掘,整理资料图谱,积极申报争取。2007年和2009年,筠连苗绣分别被宜宾市、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代蓉现为筠连苗绣的代表性传承人,艺术水平超高。其多件成衣服饰和绣件被省市国家博物馆收藏,誉享西南、江浙、广东、福建、北京和美国苗族社区。她虽然积极传承,可惜年已渐老,徒弟无多,至今没有人真正出师。
来源:筠连县文化馆